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纪实
党纪学习教育·学条例 守党纪 | 加强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
踔厉奋发新征程 | “人工智能+”加出发展新动能

立交桥下难过的冬天:两露宿者死亡 天寒还是冷漠

发布时间:2012-12-14  来源:CNTV  字体大小[ ]

  在半个月以前的11月30日,郑州的一座立交桥下,一名农民工在露宿20多天之后身亡。在昨天12月12日,一个人他在郑州的解放路和二马路的交叉口,中年男子在路边坐了三天三夜以后身亡。为什么在同一座城市,在前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面两条生命死于街头,这是为什么?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新闻1+1]立交桥下,难过的冬天(20121213)

  《新闻1+1》2012年12月13日

  ——立交桥下,难过的冬天!

  解说:进城寻找工作,立交桥下栖身,疾病、寒冷、饥饿。11月30日,一位农民工在郑州郑汴路立交桥下孤独离世。

  现场目击者:他可能感冒了,也没力气,又饥又饿。

  解说:劳务市场电线杆下,昨晚,这个在寒风中猝然离世的生命来自何防,又姓甚名谁?

  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相关负责人:现场见到的病人情况是,没有脉搏,没有呼吸,没有血压。

  解说:一座繁华的城市,两个死在街头的生命。

  现场目击者:120也来了,110也来了,民政局救助站也来了。

  解说:一块钱公寓,六块钱集装箱工棚,还有随手送上的冬衣、食品、热水。

  志愿者:蛋黄派、饺子、方便面。

  露宿者:多谢你们啊。

  解说:《新闻1+1》今日关注:温暖,需要现在行动!

  央视网消息:在半个月以前的11月30日,郑州的一座立交桥下,一名农民工在露宿20多天之后身亡。在昨天12月12日,一个人他在郑州的解放路和二马路的交叉口,中年男子在路边坐了三天三夜以后身亡。为什么在同一座城市,在前后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面两条生命死于街头,这是为什么?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解说: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报未来三天,中国中东部地区也将出现大范围的雨雪天气过程,从昨天夜里开始,河南多地陆续迎来了一次大范围较明显的雨雪天气。

  本台记者 樊星:我现在是在河南省郑州市金水东路与黄河东路交叉口附近,那么今年冬天省会郑州市的首场降雪终于来临了。

  解说:昨晚就在郑州今冬第一场大雪来临前,一个生命在寒冷中逝去。在郑州解放路与二马路交叉口,白天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市场,夜里他们中的很多人就睡在这里。而昨晚,一名大约四五十岁的男子躺在电线杆下再也没有醒来。

  路人:当时他就在这躺着。

  记者:穿衣服当时多不多?

  路人:穿的衣服不多。

  环卫工人 王彦华:我晚上6点10分我走到这儿,他还在这儿坐着,我走到车站,他们说死个人看你认不认识。我又跑过来。

  路人:三天前就在那儿,大牌子底下那个位置,在垃圾筒往那边来那个地方,他有40多岁。

  解说:王彦华是清扫这里的环卫工人,据她介绍,这几天,每天晚上上班都能看到一个男子默默地坐在路旁。

  王彦华:底下光个屁股还在外面露着,我要给他提裤子,他比划不让提。

  记者:他上身呢?

  王彦华:上身穿袄。下身穿个大裤子,我说我给你买饭吧,不叫买。我问他有钱吗?他这样比划。

  记者:没钱?

  王彦华:没钱。我说你家是哪儿的?跟我说一声,我给你送回家。摇头。

  解说:前天晚上,王彦华还曾经给男子一小瓶热水让他暖手。王彦华说,她从没看到男子吃过饭,或者和人交流,没人知道他叫什么,是哪里人,而他是怎么死的,也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店主:我就看见他爬爬爬到那里,我以为他是去角落里上厕所,一般都是去不干净的地方。听说人死了还是等120过来了,检查完了说那个人死了,我都不知道,一直都没敢出去看,没看见他的脸。

  解说:听到有人倒下,王彦华赶紧来到事发地。

  郑州环卫工人 王彦华:派出所的人来了,到那儿一看,让法医鉴定,我也不清楚,后来来了个面包车,用塑料袋给他一包,抬车上拉走了,就这个情况。

  郑州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120指挥中心 相关负责人:我们19点08分接到呼救电话,就近就急派我们一个急救站迅速赶到现场,现场见到病人的情况是,没有脉搏,没有呼吸,没有血压,神志丧失,给患者做心电图,心电图呈一直线。我们急救医生到现场的时候,发现患者已经没有生命迹象。

  解说:而就在两周前的11月30日同样是在郑州,一个农民工在立交桥下躺了20多天后,黯然离世。

  董倩:我们来看一下昨天被发现已经死亡的这个无名氏和半个月以前被发现死亡的刘红卫,他们两个人的死亡在某些程度上都有一定的相象,首先死亡时间都在隆冬,死亡地点都是在户外,一个是在立交桥以下,另外一个是在交叉路口。死亡的原因都没有确定,那露宿的时间,刘红卫是20多天,长期的。无名氏,刚刚发现的这个人,有人看见他,说大概是三天的时间。我们现在如果去争执刘红卫,他到底是拒绝了就医,拒绝了救护车来帮助,他到底是120来了两次还是三次,另外这个无名氏,刚刚发现的这个人他到底是不是农民工,这些细节在目前来争论已经没有太大意义了。但是有意义的是,我们必须要知道像他们这两个人一样遭遇的这些农民工露宿街头,他们正在经历艰难的这些人到底有多少,他们需要我们什么样的帮助。那我们今天就特别要连线来自社科院社会学所的唐钧先生。

  唐先生,您先给我们解释一下,因为我们看到了刘红卫还有无名氏在隆冬由于露宿,虽然死亡原因不明,他们死在户外。您觉得和他们的死有直接关系,有直接责任的应该是哪个部门或者机构?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唐钧:说起来救助管理站好像应该是有责任的,但是问题又出在救助管理的办法,因为救助管理的办法有一个前提,他救助的对象是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那么因为有这么一个定义的话,我想这两个农民工也不属于这一类人物,那么救助站来讲要住救助他们的话,好像他们也不属于他们的对象。

  董倩:您的意思就是说不管怎么归类,这两个人,刘红卫还有昨天发现的无名氏,他们都不在被救助的对象范围之内。

  唐钧:对。

  董倩:换句话说到底是谁对他们负责,是谁都没有责任对他们的死亡负责吗?

  唐钧:说起来,应该说是救助站去负这个责任的,但是救助站也很尴尬。因为新的《救助管理办法》里面规定了,被救助者一定要是自愿的。当如果你去救助他的话,他不自愿,他拒绝了,那作为救助站来讲,他也是一点办法没有的。

  董倩:也就是说如果被救助者,我们暂且先这么称呼,他们不提出要救助的话,那救助站就没有任何的责任?

  唐钧:对。怎么说呢,道义上的责任是有的,但是法律的责任应该讲是没有的。

  董倩:法律上是没有任何责任的,但是我们来设想一下这个救助站,从这个名字,有“救助”这两个字,即便是没有法律上的责任的话,从道义上,您觉得虽然有法律的规定,他们不在被救助的范围之内,另外一个他们自己不主张,他们就可以不来,在道义上他们应当承担一些什么样的责任?

  唐钧:道义上来讲,当然一个人露宿街头结果冻死了,那么属于要管这一方面工作的救助站来讲,我觉得从心里,从良心上他总是应该有过不去的地方。但是从法律上来讲,他们又不能去强迫他,因为其实《救助管理办法》出来以后,有些地方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譬如说救助管理人员去劝说露宿街头者,你是不是住到我们救助站去?结果路人不太清楚,结果就发生了围观甚至于谴责他们等等等等,好像意思就是说你们怎么又来抓人了。那么这个时候确实救助站的人也有口难辩。

  董倩:但是唐先生还有一个细节,难道在严冬里这种非常低温的情况下,在外露宿的农民工不愿意去提出主张到这个救助站去申请过一夜或者挤一夜吗?他们不愿意吗?

  唐钧:这又跟《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我个人觉得它是有一点问题的,因为《救助管理办法》规定了,如果我把你请到救助站去以后,然后你在救助站住几天以后,我认为你是流浪乞讨人员,所以我给你买一张车票,我要把你护送回家。但是农民工他是出来打工,他是来挣钱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两者之间的目标就相冲突了,所以他们为了不被送回家,他们有时候不愿意去。

  董倩:谢谢唐先生,稍后我们继续跟您连线。

  在贵州毕节“11.16”事件发生之后,全国各地很多地方对于街头流浪者采取了一些救助的,尤其在冬季的救助工作,郑州也不例外,他们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解说:我们看到,从11月以来,全国许多个城市的政府部门都加强了冬季救助工作的力度。这里面就包括了河南省。11月22日,河南省民政厅下发了《进一步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全省各地救助管理站要主动开展城市街头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通知中还提到要到就街头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救助,要做到及时引导或护送到定点医院、救助管理站接受救治、救助。同时,位于郑州市的救助站随着冬季的到来,他们的救助行动也在展开。

  郑州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醒醒,醒醒,先给你吃点馒头,家是哪里的?

  街头流浪人员:洛阳。

  记者:大爷,想不想回家?

  街头流浪人员:立即就想走,走不成,我没钱。

  解说:对于郑州市救助管理站正在做的这些工作,在12月4日出版的《郑州日报》上曾给予报道,根据报道,郑州市早在11月刚入冬就启动了《冬季救助工作应急预案》,其中就提到:“要备足冬季救助物资,采取各类冬季保暖措施;增派人员加强街头救助力量……在严寒天气来临时开展街头集中救助行动。”这篇报道中也对郑州市救助站近三年来的救助成绩做出了总结,其每年平均救助量都在16000次人次左右,街头劝导、救助在4000人次左右,救治街头流浪乞讨急(危)重病人、传染病人和精神病人11000余次。然而就在这篇报道刊出的四天前,在郑州市的立交桥下,第一个农民工因为寒冷而逝去,而同样在报道刊发后的第九天又一个人在路边离开人世。

  董倩:我们看一下河南方面他们采取的这种紧急的做法是什么,在毕节事件之后,他们说,是对街头危重病人、精神病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的救助,要实现“首接负责制”,要落实责任追究制。当我们看这“四类”人的时候,就会发现今天我们在说的这些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之所以在桥下去露宿,是因为这个桥下是他们找工作的地点,他们来不是为了乞讨,不是为了流浪,他们来这里是为了生存,他们是要打工的。因此,他们不在这样的一个范围之内。那好了,面对这样的一个紧急的救助,他们不在其列。那么对于我们已经实行的这种救助政策他们也不在其列,那他们不就成为一个救助的盲区。那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接下来我们继续连线唐钧教授,唐先生您怎么看这个盲区问题?

  唐钧:我觉得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盲区。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不是能够把这个《救助管理办法》进行一次修改,因为当时从以前的《收容遣送办法》到现在的《救助管理办法》,这个改革的背景是“非典”的情况下,所以我觉得当时没有充分的讨论。那么今天我们要去做这样一件事情的时候,为了使它的目标不被现在的办法所限制,我觉得有一点偏离,那么我们怎么把它纠正过来,我建议是可以去修改一下这个办法。譬如叫生活无着的流动人员,就是我们用另外一个定义来替代现在的流浪乞讨人员。

  董倩:您的意思是能够把这些正在经历困境的一些农民工含纳进去。好,刚才您也提到救助站的一些苦衷,我们接下来看一下他们的这种心声是什么。郑州市救助管理站给《中国青年报》有一个邮件,其中说了一个非常现实,他们的困境。他说几乎所有的部门还有热心群众打他们的电话去求助,甚至派出所也给他们打电话,让他们去接人,他们为什么?一个“怕”字,积极主动走向街头服务的救助管理站站在街头的寒风中,我们更加感到“势单力薄”、“孤立无援”,这是他们的感受。他们也想帮助街头乞讨的流浪人员和困难群体,反而成为该事件最大的“受害者”,因为增加的是旁观者、议论者,而不是伸手的人,因为伸手的人怕了、犹豫了。您怎么看待来自救助站这种真实的声音?

  唐钧:我刚才已经讲过,就是说他们如果去救助他的话很可能碰到一种困境,就是说旁边围观的这些人不明真相,就觉得被救助的人,他们想要去救助这些人可能是一个受害者,要被你们抓走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面,他们确实是很无奈的,这种情况在一些城市可能在郑州以前也发生过,所以这样的话他们心里就比较害怕。那么现在的公务人员有一个普遍的想法,如果法律规定是这样的,那么我最好不要去超过这个法律规定,所以他们更强调的是自愿,强调他们自己是被动的。

  董倩:好,稍后再继续跟您连线。

  现在对于更多的来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来说,尤其是上了年纪,尤其是没有一技之长的老年农民工来说,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固定的住所。那么到底还有没有,除了救助这种方式之外,还有没有更合适的,适合他们打零工的方式去帮助他们?我们继续关注。

  解说:一天一块钱,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就可以先找到一个落脚的地儿,这是《新闻1+1》曾经报道过的山东临沂专门为农民工提供的一元钱公寓。

  进城务工人员 朱荣兴:便宜,这儿也是一块,也没涨价。

  解说:为了服务农民工,山东临沂市政府出资2000余万元,建成了一座零工市场。其中一元钱公寓就是一个配套工程。记者看到这片公寓共6栋楼,134个房间,每个房间可住8个人,而且每人还都配有属于自己的一个小储物柜。

  朱荣兴:在那边是大通铺,这边条件很好,也很卫生,床垫舒服。

  解说:一元钱公寓用的是旅馆业信息系统,进城找工作的农民工只要刷二代身份证就可以登记入住或者用一代身份证或户口簿手写登记也能住。这个刚刚干完活的农民工就背着行李赶了过来。

  进城务工人员 许华:一屋有时住十好几(人),有时住50-60(人),就通铺,没有床,现在这边都有床。

  解说:对农民工来说,进城最重要的是有活干、有钱赚。早上五点多,住在这里的大部分人就出门找活了,挎着工具包大多是大工,多少有点瓦工、木工等手艺,而没有工具包的应该是干纯体力的小工。

  进城务工人员 董先发:这个活吧,是没有不出力的,大部分找这个小工都是累活。

  解说:在一元钱公寓旁边就是零工市场,设有专门的瓦工、零工等六个洽谈专区,招工信息栏和电子屏随时更新,而为了解决某些打零工的农民工缺乏技术的问题,一元钱公寓还找来建筑行业能手对他们进行免费培训,甚至还展开了相关的打工维权服务。

  零工市场负责人 林详宁:我们首先让他提供证据。

  记者:这个是?

  林详宁:他当时的欠条,欠多少钱,然后我们有一个落实的记录。我们现在为了搞好维权服务,现在目前是配了两个人。

  解说:一元钱公寓在配套服务上也想得周全,食堂就在对面,从早上五点一直营业到晚上十点,门口24小时提供热水,近两千平米大厅足够四百人同时就餐。公寓还通过公开竞标,选了三家经营者,并明确限定了菜价。花个三五块钱就能有好几种菜可以选,边吃饭边看电影的董先发告诉记者,平时房间还有人负责打扫,洗澡有免费浴室,买日用品有超市,病了还有医务室。

  医生:血压还是高。

  董先发:高了。

  医生:嗯,高压到170了。

  解说:据了解,一元钱公寓的运营成本主要就是服务人员的工资、水电费和设备维护费,一年下来估计要150万左右,而一年的住宿费收入只有近40万,勉强够付水电费,剩下100多万元左右的亏空还得靠政府。

  临沂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 丛军:加大公益性岗位的开发,这个在国家失业金里边专门有这一块支出,就是对公益性岗位进行补助。再有,就是我们市区两级财政上都要在这方面加大投入,使他们正常地运转。

  董倩:在看完了临沂的经验之后,我想请问一下唐教授,您觉得临沂的经验最有价值的地方在哪里?

  唐钧:我觉得临沂的经验太好了,太人性化了。如果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设施的话,我觉得可以解决很多很多进城来打工的这些人的很多困境。

  董倩:那唐教授,我看完了以后,我就觉得它可能最有价值的一个核心的那一块,就在于他提供了一个好像中转站一样的东西,他可以让农民工到那儿以后找到工作再走。在国外有没有相应的经验?

  唐钧:国外按照港台的翻译的方式叫做中途宿舍。那么在港台来讲,其实在全世界都有,我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我专门去参观过这样的设施,那么他也是,可能住宿条件比我们再更好一点,就是一人一个小房间。那么你从外地来的,你可以到这儿来住三个月,三个月之内你必须找到工作,然后你搬出去。当然我们国家各方面的条件不一样,那么我觉得像临沂这样做的话已经是可以讲非常非常好了。那么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习他们这种办法,把这个救助管理站真正办成是一个生活无着、有困难的人,可以去求助、可以去渡过一个难关的地方。

  董倩:其实临沂的经验也就是给他们提供了这么一种可能性,让他们迅速解决自己目前的困难,然后能够生活迅速步入正轨。

  好,谢谢唐教授今天给我们介绍这么多的东西。

  《人民日报》有这样一个社评,说在解决农民工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解决生存困境是救助之本”。其实本来就是这样,生命本来就没有尊贵还有卑微这样的区分。如果社会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温暖,能够提供一个更加强健的救助制度,那么这些经历困难和经历艰辛的人就会感到更多的温暖,这个冬天也就不会再寒冷。

  好,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感谢您的收看,再见。

 社会观察网摘编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